当时间的年轮涉过岁月的河流,多少人的青春就此覆水难收。可是,总还会有一方故土,让新鲜的青春热情破土发芽,成长成当年的热烈模样,重新燃起梦想的光芒。
1959年,告别了家乡与亲人,他踏上了崭新的求学之路,成了湖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专业的大一新生。小心翼翼别起校徽,静静凝望这座学府,他的目光里满是欣喜与自豪。
大学四年,既短且长。那段峥嵘岁月犹如清远的笛声,萦绕在他的心中,他的梦里。
他不会忘记,1959年10月1日,祖国母亲度过了她的第一个不平凡的十年,神州大地、学校上下一片欢腾,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如花儿般绽放的幸福。
他不会忘记,刚进学校的他由于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第一学期的期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为此,他订下了密密麻麻的寒假计划,把大部分的假期用来学习,年轻的心第一次因为在异乡过年而泛起思念,却也第一次认清了梦想的模样。
他不会忘记,1960―1963年的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候,全国人民都在挨饿,他也一样,每一天都在勒紧裤腰带生活。清苦的生活并没有击退他们对知识的追求与渴望,艰难的岁月打磨着成长中的坚毅少年。只是,那在饥饿中难以入睡的漫漫长夜,有着他始终无法丈量的长度。
他不会忘记,1963年,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他和他的同学们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学雷锋活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和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精神,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激励、影响了他一辈子。
他不会忘记,在那个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年代,与同学在田间参加生产劳动的点滴汗水和欢笑;也不会忘记,在草长莺飞的季节,和三两朋友同爬岳麓山,畅叙未来的欢欣和鼓舞;更不会忘记,毕业时离别的车站,那一幕幕泪水交织的画面,一声声珍重仿佛还在耳畔。
后来,他回到了家乡,成了一名中学教师,一位教导主任,一位中学校长。这位曾经的红衣少年,是我的外公。小时候的我,常常坐在小板凳上,听外公说着他的大学往事。黑白毕业照已然泛黄,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却从未褪色。记忆中,外公常常指着照片上那些对我来说是陌生的面孔,轻轻说着他们当年的趣事,而年幼的我只会听了傻傻地笑。现在想来,那份深情,那份骄傲,无不在诉说着,无论他身处何方,无论他离开师大校园多久,他永远爱着那个地方,他是永远的师大人。
2010年,时隔51年后,我19岁,手拿通知书,站在了外公当年学习生活过的大学校园,成了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0级的大一新生。我的大学,没有了工农业生产劳动,没有了三年困难时期,没有了又红又专的政治运动。记忆已然被雕刻上了岁月的痕迹,我却轻而易举地触摸到当年热情的脉动。只因我们在同一片天地,燃烧着同样的青春。
我们依然上下求索,从未停下追逐知识的脚步,用知识的力量照亮未来前进的方向;我们依然坚信“实践出真知”,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调研,辛劳和汗水见证我们的成长与蜕变;我们依然愿意做螺丝钉,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在每一个志愿活动中真诚付出,用星星之火点燃雷锋精神的时代光亮;我们依然热爱青春,组建诗社、吉他社,不一样的才艺,一样的激情和热血,每个人都在努力找寻属于自己的一方晴空。
时间改变了什么?当年的红衣少年而今已是白发苍苍,当年的幼童也已青春飞扬。半个世纪的岁月,这一流淌将多少记忆覆在了河床。我隔着旧照片和老故事,遥望当年外公的大学印象,他隔着电话线聆听我在这片校园里的青春歌唱。同一种情感的归属,关于师大的思想和记忆在时间差里碰撞,岁月以这样一种方式传承着两代人的思想和记忆,我想这是最动听的鸣响。
一位诗人这样写道:“记忆是浓密的薄暮,在衰老中连后悔也散发着微弱的光,已经不再绽放的花朵们的种子,现在还在播种,让泥土歌唱。”
感谢这片歌唱的土地,让青春的歌声永远不会流亡。那些曾歌唱的少年,在时间的风里老去,却留下最动人的篇章,年轻的歌手将故事传唱,青春不悔,不变的是师大的年轻记忆泛出的青草芳香。
我知道,这一首歌还会有人传唱,我知道,这一种情意最最绵长,我知道,师大人的记忆永远闪着年轻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