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一个知识点,两张考卷为何如此不同?今年起,上海对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学性有新要求...
还想通过刷题提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分数?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测试当下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测评改革,让刷题提分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近日公布的一项关于高中学业考试评价维度和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显示:通过调整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在不超出高中课本范围内考出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完全可行。
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的话来说,当前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正在全面推广,对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科学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真正实现高水平的教考一致,才可能推动教学乃至整个校园文化的改变。
大学出口形势有变,直接推动人才选拔标准改变
高等教育已经从40多年前的精英教育变成今天的大众教育,人才培养和选拔标准还能维持原样吗?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正是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他用一系列数据变化,来展示当下高校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面临的巨变。
不久前,徐雷在和世界知名企业负责人交流时,问及企业对大学输送的毕业生的要求。这些企业负责人的答案出奇一致:必须会问问题。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学生在大一学的知识很可能到毕业就已经过时,任何新知识和新技能都是可以教会的,但是只有会提问题的人才有能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徐雷说,大学这个出口的要求在变,由此导致招生入口、包括基础教育的课堂,都必须顺势做出改变。
对于大学生而言,批判性思维是他们必须具备的技巧和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对多种材料、甚至存在观点分歧的材料进行主题归纳、内容概括,并为此找到论据。徐雷直言,这项学习能力在高中并没有很高的要求,但到大学却至关重要。中学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还是只具备了当‘知识搬运工’的能力?这一点,值得更多教师一起思考。
在专家们看来,高中的学业水平等级考,实际上承担了人才选拔的功能。而只有实现科学的测评,才能起到科学选拔人才的指挥棒作用。也正因此,此次研究由高校一线教师分别承担高中各学科的调研和测评方案的制定,通过对高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以及学习情况的调查、对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以了解大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以此来确定高中学业等级考的考核重点。
知识迁移能力,将是考核重点
陈雁直言,历史等级考的考察要求,不仅是考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价值观,在新的等级考试中会更加注重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考生家国情怀的考察。
看上去考的是同样的知识点,但对学生的考察要求完全不一样。陈雁进一步解释,这大半张纸的题目和只有三行的题目,区别在于:检验的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学生对长文本的理解能力、提取信息能力、逻辑推理和观点归纳能力等。
同样,在政治考试的两份完全不同的试卷中,同是中国乡村脱贫的素材,学业合格考测评的是学生对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及其理论的理解,而等级考中则囊括了经济学、社会学理论应如何用于解决现实中的乡村贫困等问题。相关负责老师直言,所有知识的学习最终指向实际应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很重要,也是我们考核的重点所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不分学科的,这也是未来对学生能力的需求。
根据前期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在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六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历史学科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历史思维得分率只有40.22%,生命科学的应用能力得分率只有62.63%,物理思维65.95%,物理的综合运用能力只有57.84%。
如果不改变考试指挥棒的方向,让学生重新陷入到刷题中,那么学科的核心素养绝不可能随着分数的提高而提升。参与此次调研的一位专家如是说。
学生的差异是教学造成的,而不是生源造成的
多份调查结果显示,科学测评不仅改变考试,最根本的是能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此次调查也发现,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在同一个学科的同样问题中表现出了比较大的认知差异。此外,中学和大学在教学方法乃至研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脱节。即便是改革走得比较前面的历史学科,中学和大学老师对于时空结合、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史实方面也都有较大的差异,而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在教学中需要完善的部分。
作者:姜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本报资料图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