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媒体报道,2015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专科生高于本科生,全省超过39万名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约占全部毕业生的79%。三支一扶计划受到毕业生的热烈追捧,招录和报名比例接近1:6。(新华网 10月12日)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据媒体报道,2015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专科生高于本科生,全省超过39万名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约占全部毕业生的79%。“三支一扶”计划受到毕业生的热烈追捧,招录和报名比例接近1:6。(新华网 10月12日)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成才之路亦有多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就业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不再纠结于是否在“体制 内”和大城市就业,主动到基层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比例继续增大。仅广东便有近八成毕业生在基层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这一数据折射了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心 态的平和理性,同时也映射出了社会价值判断的变化。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紧张,但基层人才却十分匮乏。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 增长见识和才干的重要渠道。“三支一扶”得到高校毕业生热烈响应,一些有志青年纷纷将目光投向农村和基层,既收获了难得的人生历练,也满足了基层对人才的 迫切需求。
每个人都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理性就业并不意味着放弃理想的就业。起点低不一定发展差。实践证明,基层不仅是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人生舞台,还是空间 广阔、渠道畅通的人生阶梯。事实上,无论在什么行业、岗位上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踏实肯干,都能发挥出专业特长,都能赢得社会尊重。我们应倡导“三百六十 行,行行出状元”的多元价值观念,不应以传统价值观评判现实的就业选择。相信在科学的成长观引领下,将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将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基层,在“大 我”的奉献中实现“小我”,最终获得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教育大众化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变得多样化,并且更多地面向基层一线。作为求职的大学生,固然要脚踏实地,认清形势,对自身定位、职业目标、职业 机会、发展区域等有清醒认识与理性判断,树立“基层就业”、“自主择业”观,树立起基层一线也大有可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开辟一片新天地。然而,大学 生到基层就业,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尤为重要的是,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让大学生在农村扎根,并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仅仅 是为了镀金,成为匆匆的过客。
让大学生在基层及非公单位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价值,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这才是一个良好健康的就业与社会环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健全鼓励高校毕 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服务保障机制,持续关心基层就业毕业生的成长与发展,落实好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提高从基层就业毕业生 中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的比例,增强基层一线就业岗位的吸引力。(郭立场 作者系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